淮北市创新“三项机制”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|
|
近年来,淮北市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,突出问题导向,创新建立联席协作、矛盾调处、好人好报等机制,着力增强基层治理工作合力,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,为推动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我市11次获评全省平安建设(综治工作)先进市,相山区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。
创新联席协作机制破解房地产领域“老大难”
因土地、规划、消防手续缺失等原因,全市近11万套住房没有房产证,留下诸多信访隐患。针对历史遗留“旧账”,探索建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,住建、发改、自然资源、消防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,组建摸底、整改、办证等5个工作专班,创新提出先证后税(费)、先证后诉、先证后责,办证与税费追缴分离、办证与问题整改分离、办证与手续完善分离的“三先三后三分离原则”,积极实施房地产项目规划测绘、房产测绘“多测合一”,全面推行主体申请、两测绘三核实、三清单三方案、两会商一纪要、一通知三证明、一办理三要件“六步工作法”,办证效率大幅提升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为188个项目办理了总产权、109546套住房上了“户口”,圆了30多万群众的办证梦,成功探索出一条“淮北之治”的“实践密码”。《安徽省淮北市:根治“难办证”问题 推动治理现代化》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,房企破产和解“淮北模式”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。
创新矛盾调处机制做到“基层矛盾不上交”
传承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积极拓宽公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,创新推出社区议事调解制度、“居民纠纷管家”等一系列矛盾调处机制,打造“百姓说事点”“雷云说事拉理室”“老梁茶室”“党群微家”等矛盾纠纷调处品牌,实现基层治理方式由“闭合型”向“开放式”转变,服务体系由“零散化”向“一体化”升级。特别是依托濉溪县临涣镇民俗茶文化,推出“连心茶室”“平安茶室”等矛盾纠纷调处平台,全国首创“一杯茶七步调解法”,全市144个“一杯茶”调解室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“舆论场”、开展理论宣讲的“微平台”、联系服务群众的“主阵地”,受到群众广泛欢迎。“中国好人”王士宏牵头成立的“临涣镇茶馆民间调委会”,10年来调解案件1500件,成功率达95%,纠纷当事人“红脸进来笑脸出去”,做到了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。2021年10月5日,《光明日报》头版头条报道《一碗香茶解纠纷—安徽省淮北市探索“三治融合”新模式》。
创新好人好报机制铸造“好人之城”
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,围绕好人培育、推荐、礼遇等关键环节,创新制度机制,倾力打造“好人之城”。建立引领培育机制,挖掘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“拾葚供母”孝文化、红色基因、煤城品格,搭建“十万名党员作先锋、同创共建文明城”“寻找感动淮北最美人物”“文明实践新时代志愿服务进万家”等主题活动载体,厚植好人成长沃土,壮大好人群体。建立推荐评选机制,探索建立“六推荐、五评选”工作机制,依托“家庭居民、单位职工、群团系统、学校师生、主流媒体、网络民众”六个主渠道,推行“楼道(村组)、社区(村)、街道(镇)、县区、市”五级评选,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推选网络,让更多基层草根典型脱颖而出、群星闪耀,目前上榜的172名中国好人90%以上来自基层一线。建立礼遇关爱机制,出台《淮北市礼遇和帮扶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实施意见》,推出开馆立传、免费乘车、健康体检等七重礼遇,让有德者有“得”、好人有好报。在报纸、广播、电视开辟专题专栏,搭建“市有好人馆、县(区)有好人广场、镇(街道)有好人榜、村(社区)有好人之家”宣传矩阵,学习好人、崇尚好人、争做好人蔚然成风,淮北“好人现象”已成为享誉全国的标杆。
(责任编辑:孙天艺) |